> 智能电视受害者曾经辉煌的OTT Box现状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86-0755-82660069
电子邮件:sales@sztomato.com

现在联系

智能电视受害者曾经辉煌的OTT Box现状

智能电视受害者曾经辉煌的OTT Box现状

番茄 番茄 2018-02-02 15:54:15

智能电视受害者曾经辉煌的OTT盒子现状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笔者对一款即将消失在我们视野中的产品的重新关注,那就是电视盒子。近日,小米发布了小米盒子4。虽然它拥有最火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太高,相关新闻也不算太多,相比几年前,几乎所有厂商都在联手打造盒子的盛况,确实冷清了很多,要知道当时的小米,乐视盒子确实是一个很难找到的“盒子”。如果您想直接跳到产品,请点击所有 Android 棒的链接。


毫无疑问,OTT盒子最大的敌人是智能电视。作为电视的智能扩展硬件,OTT盒子确实是非智能电视时代的黑科技,可以让电视上网、玩游戏、看网络视频资源,价格也不贵,很多消费者甚至推迟了电视的升级换代时间,但没想到智能电视的普及如此之快,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智能电视普及率已超过90%。电视智能了,OTT盒子自然没人感兴趣。

首先看总量,根据奥维云网(AVC)全渠道总推送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OTT盒子市场销量为1047万台,同比下降24%;销售额24亿元,下降21%。除了智能电视的热捧,这也是OTT盒子定位本身的尴尬,政策也掌握着OTT盒子生存的命脉。

从这些年OTT盒子市场规模的变化来看,OTT盒子与政策密切相关,2010年初创期,OTT盒子销量仅为100台; 2012年进入探索期,虽然第一轮政策来袭,但对市场影响不是很大,但政策影响深远;进入成长期的2013年,OTT概念突然火了,不仅盒子品牌纷纷涌现,互联网品牌电视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OTT行业变得异常兴奋,混乱开始盛行,严厉的政策也开始显现迹象。 13年乱局后,2014年政策大幅上涨,导致2015年销量首次下滑; 15年后,OTT市场政策开始规范、成熟,但也难以重拾昔日辉煌。

很大程度上,OTT盒子已经“死”在自己手里了。曾经把盒子推得一炮而红的互联网品牌,也是埋葬OTT盒子最重要的“杀手锏”。传统电视厂商虽然很早就开始推出智能电视,但他们对硬件充满热情,并没有那么热衷于快速推智能电视。正是这些互联网品牌,真正让智能电视开始快速走进消费者客厅。

自从乐视网开始,互联网电视(其实就是智能电视)就开始大规模轰炸人们的眼球,短短一两年时间,它就只是高端产品的标配,智能在最低端电视做到最便宜 智能电视价格甚至过千,其中受益最大的是乐视、小米、PPTV、天猫等原创互联网品牌,而吊诡的是,这些品牌却是原创OTT盒子最好的品牌,更吊诡的是是的,他们仍在发布新盒子。

那么,OTT盒子在这段时间被忽视的现状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电视升级,OTT盒子要想生存,当然得升级,但当下最热的是人工智能,随着大屏客厅娱乐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语音控制、视频游戏的出现,用户OTT盒子市场的产品定位有很多特点,语音电视盒子、老年电视盒子、家庭模式电视盒子、OTT盒子产品开始走“定位”路线,让有明确定位的OTT盒子产品更受欢迎与消费者。据AVC在线监测数据显示,从支持语言识别搜索技术的产品来看,目前只有约19%的产品具备此功能,但所占比重正在不断上升。从单纯的语音搜索来看,支持该技术的OTT盒子产品虽然比例还不是很高,但未来将会有很大的提升。为了获得顶级的流媒体体验,您需要 HDMI 棒

其次,随着OTT盒子硬件配置需求的增加,2017年OTT盒子市场的主流CPU仍将是四核。据奥维网在线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OTT盒子四核CPU占比88%,八核产品销量占比9%。 CPU架构不断完善,A53架构产品仍占据主要市场,占比58.2%,同比增长12.4个百分点。 A53架构的小四核产品在省电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此外,A53架构的处理器大多支持4G LTE网络模式。这就是A53的市场占有率高于其他的原因。

4K 再次几乎成为新型 OTT 盒子的标配。随着三大电信运营商加速,4K画质内容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天猫魔盒、小米盒子等智能套件也已完成4K固件升级,4K盒子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场掀起高潮。根据AVC数据,超高清分辨率产品占比59%,同比增长4.7%,全高清分辨率产品占比41%。

业界对于升级后的OTT盒子也颇为看好。相信2018年OTT盒子市场会慢慢复苏。根据AVC全渠道预测数据,预计2018年OTT盒子零售量将达到1113万台,同比增长7%。 OTT盒子的高质量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电视盒子厂商只有不断调整产品经营策略,强化手机远程控制、多屏互动、电视购物、大屏等功能。游戏等智能操作功能满足了用户对于当前家庭娱乐智能操作体验的需求,它不会成为行业发展的过渡性产品。